010-67144277
我總是比鬧鐘還要準時醒來。
下床,洗漱,背起書包。嗯,6:03,時間還早——說早,大概也是某些人的晚。但在我可愛的小舍友們在我不小心發出的聲響中囁嚅幾聲又翻身睡去的時候,我已經撲入清晨的風里了。
我喜歡這樣的清晨。當我提著飯堂新鮮出爐的第一張雞蛋餅,嘴里念念有詞的背著德語文章走在校道上時,一股清新的風灌入我的腦中——仿佛昨夜里混沌的思緒造成的死結統統被解開——繞著校道走一圈,和每天都會準時出現的晨跑者打招呼,聽著阿姨拿著大掃帚掃落葉的聲音,云雀穿過樹間的嘰喳聲響,好不愜意——教室管理員提著一大串鑰匙為我打開自習室門,我找個靠窗的位置坐下,就這樣開始一個好學的清晨。
陽光透過清晨薄霧向窗內滲入暖意,淺淡而不擾人。被我翻得漸舊的朗氏德漢詞典的內頁也被照的通透發亮——我喜歡翻詞典,一年德語學習下來,厚厚的詞典成為我最愛隨身攜帶的物品。電子詞典,在線詞典都無法吸引我。哪怕只是隨便翻翻,有趣的詞匯和習語多看幾遍,字典符號特殊注記含義研究一下,都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德語和其他外語最大的不同在于,單詞的讀音足以讓你知道它的拼寫方式,簡單至于又散發出語言本身在表達含義上的獨特光彩。翻開詞典,從“Jahr”開始往下逐個詞條細細追尋,看到的是怎樣一個關于歲月的世界啊。時移世易,年月變遷,這些詞匯在一手伸向過去的同時也在伸手探尋未來。一本詞典的編纂需要宏大的工程,編者力圖把德語使用者的常用詞匯都收錄在內。但我反對把德語詞典當作工具書,因為在里面你看到的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對事物的態度等等。一些平淡的詞匯,也許就包含著德式幽默。它應該是一本讓人百讀不厭的德國生活百科全書,而不應只為查找生詞而存在。玩轉這樣的一本詞典,一直是我的目標。
作為一名大二的德語專業學習者,循環往復與德語打交道的清晨從未使我厭倦。因為每天都會學到新的東西。在一個清爽明快的清晨里,不需要咖啡興奮腦子,不需要臺燈的人造光熱,思路明快,每一篇課文難以理解的點都瞬間被解開,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專屬于自己的心得筆記。此外,還能翻翻我鐘愛的詞典,反復朗讀觸動人心的德語文章。當你從一個看德文似一堆亂碼的一竅不通者,經過一年清晨與勤奮的洗禮,輕而易舉的將“durchschnittlich”完美地讀出來,朗讀德文詩篇時身臨其境,你一定能夠體會我的自豪感。
于是,在沒有課的周末早上九點多十點,當很多人才剛剛坐下來翻開今天工作學習的第一項的時候,我已經合上了書本,幾乎完成了一天內工作計劃的一大半——腦子已經被過去數小時的熱身調整得當,更加清晰了。這時候的我便開始正式使用德語與外界交流。我給一個退休的德國女士回復郵件, 詢問她在看舌尖上的中國后有沒有新的美食靈感,并過一把解說員的癮,回答她對于中國以及我所在的城市的風土人情的問題;我也給因為時差還在熟睡的德國華裔女大學生Jessica回復微信語音,告訴她,她最近的的中文表達的進步以及和她聊在大學的體驗。如果還有時間,我會去看德國的一些兒童新聞節目,從德國少兒的眼中看世界,看德國人獨特的世界觀以及普及知識的方式,妙趣橫生又受益匪淺。
John F. Kennedy 曾經說過,評判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它培養了什么樣的人民,還要看它的人民選擇對什么樣的人致敬,對什么樣的人追懷,Jessica 曾經跟我說,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她所在的城市的博物館里靜靜的待上一段時間,那樣可以讓她內心平和,陷入沉思。我們看德國的紀錄片,都會為拍攝者的獨特視角以及追尋真相與學問的執著所感動。我兀自認為,“詩意”一詞足以概括這個國家的精神和品格——德國總是有足夠的耐心和意志,將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細細整理,分門別類,然后將它們放進德國土地的每一個角落,讓它的國人們去觸碰歷史的心跳,追尋思想碰撞的火花。用有限的生命尋求永恒的精神家園,正如荷爾德林所說,“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的美感?
所以,早起或者晨跑,也是德國人觀照心靈的一種方式吧。我的老師有一對年邁的德國夫婦朋友,他們在下著雪的冬天清晨,也要從自家山間小屋出發走上兩公里,在雪地上留下深深淺淺的腳印;城市里的一群德國年輕人在一夜大風后樹葉落盡的清晨穿著沖鋒衣在風中奔跑。他們都選擇了獨特的方式去追尋自己的內心。我忽然想起,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熹微的晨光里思考美學,荷爾德林在清晨柔媚的湛藍中吟誦詩篇——而當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還沉浸在如水的清晨時,一定也有中華兒女起身,一如詩意之德國人,朝著冉冉將升的太陽在奔跑,或者靜坐湖邊,整理內心的記憶,然后懷揣著心中的夢想,然后細心打磨自己的技藝,使自身強大,使內心豐盈。這兩個相隔甚遠的國家里的人們,在這個充滿德國式詩意的清晨,帶著彼此共同的信念,走到了一起。
而我,在日復一日的“德”意清晨里,一邊專研我鐘愛的德語,一邊朝我想要的夢想,邁進了一步又一步。
責任編輯:泓鈺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