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德里市驅車20公里,便到了Fuenlabrada鎮的CoboCalleja工業區。幾乎是突然間,一排排的小商品批發倉庫,伴隨著漢字和中國人的面孔,一起涌現在眼前——這里是南部歐洲最大的倉儲區,也是華人在西班牙的主要聚居區之一。
11點剛過,京都飯莊已熱鬧非凡。“一帆風順”的匾額下,中國人排起了長隊,“5歐元一份!要什么飲料?”來自溫州的收銀員手忙腳亂,中國服務員來回穿梭。
京都飯莊的紅火,倉庫里進進出出的人,到處停滿的車輛,表面上很難感覺到轟動國內的“燒鞋”事件的影響。
劉松林是京都飯莊的老板,也擁有自己的倉庫。在西班牙打拼十多年后,劉松林舉手投足間有了西班牙式的悠閑。他招呼記者坐定,讓家人泡茶,語氣慢條斯理,“龍井,還是烏龍?”
他的生意不止京都飯莊和倉庫,他愛人打理一家塑料花店,他兒子和外孫還開了一家服裝店,一年營業額能有2億元。
和劉松林隔兩條小街的李欣瑜,名片上的頭銜是“西班牙安達貿易公司總經理”。他倉庫面積約1300平米,“家庭日用品,能想象出來的都有”,大多數商品都是從國內進口的。
李欣瑜和劉松林同屬于“西班牙華人企業聯合會”主席團成員,倉庫區發展壯大后,和當地政府的糾紛也多起來,于是他們發起200家倉庫老板成立了這個企業聯合會,共設9名主席,每人輪值半年。
今年以來,這里的華人倉庫區面臨著一次命運的考驗。Fuenlabrada市政府認為這里的規劃是工業區,想讓華人倉庫從這里搬走。這星期,聯合會聘請了專門的西班牙人律師,正和秘書處一起和政府交涉。
在倉庫區很難見到西班牙人的面孔,200多家倉庫共雇用了2000多名中國打工者:在這里打工的中國人都是從國內通過各種各樣的熟人關系帶過來的,一個人過來,家人和親戚便跟了過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張錯綜復雜的關系網。
華人老板十分樂意雇用華人。劉松林說,“西班牙人太嬌氣,他要上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需要年底雙薪和一個月的帶薪假期,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0小時,如果他拿來醫院的病假條請假,你必須無條件準假。”
華商致富路
14年前,溫州人劉松林來到西班牙,在中餐館做廚師,月薪1400美元。14年后,他坐擁億元資產,駕駛奔馳轎車,身上帶著大把現金,出沒于馬德里最高級的餐廳。他的致富路徑是廚師——百元店老板——倉庫老板和工廠老板,這也幾乎是當地大多數成功華商走過的路。
劉松林出國前曾在國內做服裝生意,賺了100多萬元。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經濟不景氣,劉松林就跑到西班牙。沒多久,他瞅著商機,依靠半生不熟的西班牙語,開起了百元店,自己做起了小老板。
百元店,是開在居民區的便宜貨小商店,商品價格多為100比塞塔(西班牙曾用貨幣,約合1美元)。最初的百元店是由西班牙人開起來的,但當中國人開起百元店后,西班牙人幾乎從這個行當中消失了。
在劉松林看來,西班牙是個實現夢想的地方。“這里法治健全,不管你是不是外國人,只要你守法經營,工商、稅務部門根本不找你麻煩。”劉松林的百元店專營禮品,“中國生產的禮品樣式好,價格便宜,利潤常是兩倍以上。”百元店開業第一個月便開始賺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百元店越開越大,開到第四家后,劉松林已經不滿足了,他開始利用自己在義烏的關系,進入百元店上游領域,搞起了小商品批發倉庫。
劉松林經歷的是一些西班牙華商走過的典型道路。先他而來的王紹基,則在經歷了更多的磨難之后殊途同歸,成為西班牙華人商界的成功者。
王紹基原在國內學習音樂,1985年來到西班牙。在餐館和縫紉機廠輾轉一年后,王紹基先是擺地攤,販賣印度人從中國批發來的小商品,熟悉了小商品批發的行情后,直接做起了外貿生意。
王紹基在西班牙華人中最早做外貿,直接和西班牙人打交道。依靠誠信贏得了西班牙人的尊重后,他的生意步入正軌,公司越開越大。現在,王紹基回歸文化人的本行,在西班牙辦起了一份華人報紙《歐華報》,不久前又新創辦了一份西班牙文報紙,開始進入西班牙主流社會。
今天,許多華商在西班牙已經進入富人階層,住別墅、開跑車、出入高檔餐廳和飯店,他們以自己的能力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劉松林說,許多西班牙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是:“中國人勤勞,能吃苦,會賺錢”。
從百元店到連鎖超市、建筑業、車行和旅館業,華商擴張的態勢在繼續,華人社會的規模也從過去的1000來人擴展到今天的10多萬。劉松林在國內擁有自己的工廠,打造自己的品牌,力爭打入西班牙中高檔鞋業市場。
責任編輯:楊老師